Paul Beringer
在未来的某一刻,全世界数以亿计的人突然之间消失了,留下了他们的衣物、结婚戒指、眼镜以及皱巴巴的鞋子。突然之间所有的一切都陷入极度的混乱,车子完全失控、火警四处骤响、哭喊声不绝于耳,人们绝望地看着自己的亲人在眼前突然消失。这就是被提的日子、神揭开末后世代的第一个景象。
这些词都出现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末日迷踪》的官方网站上。根据这部小说,耶稣的再来会有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耶稣会在整个世界都没觉察的情况下悄悄地秘密回来,并提走真正的信徒。那时全球数以万计的人都会瞬间不见,而剩下的人,则会进入一个『为期七年、称为大灾难的时间』,期间那敌基督的将会起来烙上它的夺命印记。在七年的末了,耶稣会再来,那将是所有人都会眼见的──也就是所谓的『基督的第二次再来或荣耀的显现』──那也就是世界的真正末了。
除了一些细微的不同,以上描述的事件和发生的次序已经是当今很多相信圣经的基督徒对末世事件所认定的写照。这种观点是一个被归类为「时代论」的圣经诠释系统的产物。但是,关于「被提」的真理到底是什么呢?真像《末日迷踪》所说的数以万计的基督徒有一天会突然消亡吗?耶稣会在最终的大灾难前就带走他的跟随者吗?那些错过「被提」的人还有多一次悔改得救的机会吗?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出自圣经的解答。毫无疑问的,圣经里被用来支持这个「被提」观点的经文出自帖撒罗尼迦前书4:17。使徒保罗确实有说在基督里的信徒有一天将『和【那些已经去世了的基督徒】一起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但是,解经的关键问题在于『被提』的时间点和这事件的本质。
「被提」会发生在「大灾难前」的论点是建立在以下几个基本的假设之上的:
- 圣经是必需「直接按照字面意思」来解释的;
- 教会和以色列是『两个不同的群体,神对他们各有自己的计划』;
- 教会『在旧约中是一个未被揭示的奥秘。因为以色列拒绝了他们弥赛亚的第一次到来,因此神在现今时代开启这个奥秘、介入他为以色列所做的计划』;
- 这个奥秘计划必须先得到实现,『然后神才能重启他给以色列的计划并使之成全』。[1]
要得出「大灾难之前先被提」这个结论,这些假设首先必须得成立。
不管是否存在不同意见,这个「灾难前被提」的观点并不是直接从圣经经文中推导出来的。它是被外加在经文信息之中的,并且采用的是选择性节选经文的方式来解经。时代论者们用「唯按字面意思」的解经法表示在解释圣经经文之前先已经决定了解经的结论。如果上面的任何一条假设是错误的,那么很有可能建立在这些假设之上得出的结论也将是错误的。
时代论者的「唯按字面意思」直接解经的方法存在很大的问题。弥赛亚的降临和神国的初步显现并不是救恩历史的中断,好像一直要到未来的某一天神才会回去解决以色列的问题、结束当初的计划一样。在旧约圣经中有非常清楚的预言说到神的救赎计划中包括外邦人(创世记12:3,22:18;以赛亚书49:6)。因此,教会并不是这个时代中间的一个「奥秘」,相反的,教会是神永恒计划最终的实现。既然建立基督的教会和外邦人得救是神永恒计划的一部分(参考以弗所书1:9-11),那上面这四个假设就无法成立。
现在,让我们更仔细地来看看圣经是如何讲说主的来临的。
主的来临
论到睡了的人,我们不愿意弟兄们不知道,恐怕你们忧伤,象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神也必将他与耶稣一同带来。我们现在照主的话告诉你们一件事:我们这活着还存留到主降临的人,断不能在那已经睡了的人之先。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所以,你们当用这些话彼此劝慰。(帖撒罗尼迦前书4:13-18)
圣经中最吵的一句经文
在第16节中保罗描述了基督的再来。这节经文很清楚地表明,基督的再来不可能是悄无声息的秘密的来临;保罗在这段经文中三次运用不同的方式来传达耶稣的再来将会带着从神而来的宣告,而且将是全球瞩目的事件:『呼叫的声音,天使长的声音,神的号吹响』。有人曾经描述这句经文是圣经中最吵的一节经文。很清楚的,神自己将会大声宣告耶稣基督的再来,响亮程度是整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听不到的。不仅如此,所有人也将亲眼目睹信徒被提的次序(第17节)。
照主的话
保罗的这个教导是『照主的话』(第15节)。主对他的再来的教导最明显的可以在马太福音24章中看到,而这段经文在主要的表达方式、观点和架构上都与帖撒罗尼迦前后书有着惊人的相似:
离道叛教的事(假先知) | 马太福音24:10-11 | 帖撒罗尼迦后书2:3 |
迷惑人的神迹奇事 | 马太福音24:24 | 帖撒罗尼迦后书2:9 |
从天降临 | 马太福音24:27 | 帖撒罗尼迦前书4:16 |
天上的云 | 马太福音24:30 | 帖撒罗尼迦前书4:17 |
天使从四方招聚圣徒 | 马太福音24:31 | 帖撒罗尼迦后书2:1 |
末后的号角声 | 马太福音24:31 | 帖撒罗尼迦前书4:16 |
主的来临如夜间贼的来到一样 | 马太福音24:43 | 帖撒罗尼迦前书5:2 |
因此,基督的再来是与圣徒的复活和聚集同时发生的。这表示包括神所有的子民,不仅仅是犹太人。这是同一个聚会,有同一个号角吹响,是同一个复活,也是主的同一个的再来。
对用词的解释
如果圣经是清楚地教导耶稣的再来是两个阶段的事件(即,第一阶段:来接走他的圣徒 = 被提;第二阶段:与他的圣徒同来 = 最终的再来),那么圣经应该会用不同的字词来描述这两个阶段。事实上新约用三个主要的希腊文字词来描述这个荣耀的事件:
- apokalypsis = 启示;
- epiphaneia = 显现;
- parousia = 来临或者呈现
这三个字词的用法都排除了时代论对「被提」的观点,也不支持以上四种「大灾难前」的假设:
- apokalypsis,字面意思就是「揭开」的意思,指的是移除了那些目前遮挡着我们的视线直接看到基督的东西。这个词也出现在哥林多前书1:7里面,那里保罗等候主耶稣基督的显现;在帖撒罗尼迦后书1:7中也有用到这个词,那里保罗讲到耶稣将在末后的审判日大有能力地显现;然后在彼得前书中也多次用到,彼得把基督的第二次显现和最后的审判(1:7)、恩(1:13)、基督的荣耀最后得着彰显(4:13)都联系了起来。
- epiphaneia的字面意思就是「显现」或者「彰显」。这个词常指基督带着救恩的丰富恩典和福分从幕后浮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当『我们主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提摩太前书6:14,直到那个时候我们都『要守这命令,毫不玷污,无可指责』);也是当我们的主摧毁那不法之人的时候(帖撒罗尼迦后书2:8);也是基督回来审判的时候(提摩太后书4:1,8);并且也是耶稣身为我们的『神和救主』荣耀显现的时候(提多书2:13)。
- parousia的字面意思就是「光临」,用来指基督的来临带来了他的同在或者导致了他的同在。在橄榄山上的对话中,这个词多次被用来指代主的再来或者来临(马太福音24:3,27,37)。保罗也用这个词来指代基督的再来将成全所有人的复活,而基督是这个复活世代『初熟的果子』(哥林多前书15:23);在帖撒罗尼迦前书用来指主耶稣的再来(帖撒罗尼迦前书2:19)、『主降临的时候』(4:15)、『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5:23)、主的第二次来临(在帖撒罗尼迦后书2:1-9中重复出现)。对于雅各来讲,这个parousia正是信徒的盼望之所在(雅各书5:7-8)。彼得则用这个词来指基督大能的降临(彼得后书1:16)、讥诮之人嘲笑的『主降临的应许』(3:4)、最终的审判和全地的更新(3:12)。
这简短的调查显示这些词汇的用法使时代论者的观点难以立足。这三个词的用法都显示「被提」和「第二次降临」这两个概念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这也就意味着,圣经作者并没有像时代论者一样把基督的再来区分成两个不同的阶段。在一个地方,保罗用parousia这个词来描述时代论者所说的「被提」(帖撒罗尼迦前书4:15);在另一个地方,保罗又用同一个词来描述『主耶稣同他众圣徒来的时候』(3:13)─也就是说,耶稣的再来按时代论者的说法应该比被提晚了七年。保罗还在另一处用parousia这个词来指『主耶稣要用口中的气灭绝他(不法之人),用降临的荣光废掉他』(帖撒罗尼迦后书2:8)─但根据时代论者,这是要等到第二阶段的时候才会发生的事情。[2] 同样的,保罗用apokalypsis这个词来描述时代论解经者所说的『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显现』(哥林多前书1:7)。在另一处,apokalypsis又被用来描述时代论者所称的第二阶段『那时,主耶稣同他有能力的天使从天上在火焰中显现(apokalypsis)』(帖撒罗尼迦后书1:7-8)。[3] Epiphaneia一词的用法也是这样,在一处保罗用之来描述时代论者所说的被提『我在叫万物生活的神面前,并在向本丢彼拉多作过那美好见證的基督耶稣面前嘱咐你:要守这命令,毫不玷污,无可指责,直到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显现(epiphaneia)』(提摩太前书6:13-14);而在帖撒罗尼迦后书2:8,保罗『用同样的词来形容基督的再来,那时他将灭掉那不法之人,「那时这不法的人必显露出来。主耶稣要用口中的气灭绝他,用降临的荣光(epiphaneia)废掉他。」』。[4] 问题在于,这件事不应该是此时发生,应该等到但以理的第七十个礼拜(也就是时代论者所谓的「大灾难」)之后才会发生。
换句话说,『完全没有根基可以支持基督的再来分两个阶段的观点』。[5] 时代论者所谓的「秘密被提」在圣经中没有任何合理的支持。圣经所教导的是,虽然耶稣的再来涉及到不同层面的事,但它们都是一整件事件的一部分:得福的盼望,耶稣基督在末日对整个世界的审判,死人将会复活,所有的一切都将更新。
我不能看到他的再来,你能吗?
那有没有地方说到主耶稣会悄悄地不被人知地来「提走」他的新娘,也就是他的教会呢?首先,我们的主自己就清楚地教导,他作为人子驾着天云而来将会是人人都能看见的:
若有人对你们说:看哪,基督在旷野里,你们不要出去!或说:看哪,基督在内屋中,你们不要信!闪电从东边发出,直照到西边。人子降临,也要这样。(马太福音24:26-27)
主耶稣自己清楚地指明了假先知们的印记,他们都会宣称主的再来是隐秘不可知的,而不是公开并众所周知的。不仅如此,当所有的信徒都被提的时候,主耶稣的再来会是『地上的万族』真真切切都要目睹的事实:
那时,人子的兆头要显在天上,地上的万族都要哀哭。他们要看见人子,有能力,有大荣耀.,驾着天上的云降临。他要差遣使者,用号筒的大声,将他的选民,从四方,从天这边到天那边,都招聚了来。(马太福音24:30-31)
没有人会错过,没有人会是第二天醒来的时候不知道那些基督徒都去了哪里。在那大而可畏的日子,所有没得救的人都将『哀哭』。为什么呢?不是因为他们所爱之人都突然间消失了,而是因为耶稣基督突然临到,而他们却没有做好准备──他们没得赦免就被抓个正着。
而且,帖撒罗尼迦前书4章中没有任何地方建议基督徒会「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如那些《末日迷踪》系列所说的一般。在耶稣在世的最后时刻,他『被取上升』(使徒行传1:9),但这并不代表他突然不见了。事实上,我们从使徒行传得知门徒们是亲眼看到了耶稣的被接升天。直到一片云彩把主耶稣接走了,他们才看不到他了。白衣使者对门徒们所说的话非常重要『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他怎样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使徒行传1:11)。『他怎样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非常确定地表明是可见的是驾着天云而来的。
要更深刻地感受到基督再来的丰富含义,我们要继续读帖撒罗尼迦前书4:16-17之后的经文:
弟兄们,论到时候、日期,不用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自己明明晓得,主的日子来到,好像夜间的贼一样。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灾祸忽然临到他们,如同产难临到怀胎的妇人一样。他们绝不能逃脱。弟兄们,你们却不在黑暗里,叫那日子临到你们像贼一样。你们都是光明之子,都是白昼之子。我们不是属黑夜的,也不是属幽暗的。(帖撒罗尼迦前书5:1-5)
主的来到就像『夜间的贼一样』并不是说他会悄无声息地暗暗地来把信徒们偷走,如《末日迷踪》所描述的那样。这个比喻的真正意思是主会在我们都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下突然来到,给尚未得救之人带来措不及防的毁灭。所以它强调的不是一个静悄悄的来临,而是一个突如其来的事件。使徒彼得也同意保罗的观点:
但主的日子要像贼来到一样。那日,天必大有响声废去,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销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烧尽了。(彼得后书3:10)
那些尚未做好准备的人会有第二次的机会得救吗?保罗非常清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绝不能逃脱』(帖撒罗尼迦前书5:3)。
回应「大灾难前」论者
为了给「大灾难前被提」的理论提供证据,Pentecost罗列了十七个界限来区分「被提」和「第二次降临」这两个事件,并且他以此作为来论证耶稣基督将来分为两次的基础。[6] Pentecost的论证是,因为那些论到基督再次来到世上的经文和那些论到耶稣基督荣耀的显现并把信徒提走的经文之间有区别,那就表示应该有两件互不相容的事件存在,中间由为期七年的大灾难作为间隔。他的这个结论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因为他采用的方法阻止了解经者查看客观表面的所有经文数据,而那些教导将发生的事情都是同一事件的不同层面的众多经文却被Pentecost淡化了。Kim Riddlebarger在他的书A Case for Amillennialism中这样写道,
因此,当圣经把基督的再来描述成是拥有多个元素(信徒的被提和耶稣的再来)的一件事情时,时代论者却带着预设的假设来解释这些经文,而这个假设就是被提和耶稣的再来之间是有明显的区分的。他们的这个假设又是建立在外邦教会必须在大灾难之初先被移去的理论之上的。但同一事件(即,主的再来)的这些不同层面之间的区别绝不能迫使我们得出必有两件不同的事件且有七年大灾难之隔这样的结论。事实上,如果我们不带着时代论者的假设来看圣经的信息,我们绝不能得出基督的再来是两个阶段的事情并有七年之隔这样的结论,并其中一阶段还是非常绝密的事件。[7]
结论
我们无法从圣经中找到稳固的基础来支持主耶稣的再来被区分成两个阶段这样的观点─尤其从所用的字词上是得不出这样的结论的。在耶稣的再来和信徒被提这两个词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合一性。新约经文非常直白地呈现出:
再来 = 揭开 = 显现 = 主耶稣基督的日子 = 圣徒被招聚 = 恶人被惩罚
被提──也就是教会被接与主相会──是在末日的时候、在众人亲眼能见的耶稣基督再次来临的时候所发生的。在那一天,那些持续不信不悔改的人将不会再有第二次得救的机会。
[1] J. Dwight Pentecost, Things to Come, Zondervan, Grand Rapids, 1964, p.193.
[2] A. Hoekema, The Bible and the Future, Eerdmans, Grand Rapids, 1994, p.166.
[3] Hoekema, p.166.
[4] Ibid.
[5] Ibid.
[6] Pentecost, pp. 206-207.
[7] Kim Riddlebarger, A Case for Amillennialism, Baker Books, Grand Rapids, 2003, p.141.